当前位置:网站首页 > 涂观察
涂观察丨为何不再提“房住不炒”,楼市真的要回暖了吗?
时间:2023/3/12 14:13:00

在今年的《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》中,关于这四个问题的极简表述是——

  • 国内生产总值:增长5%左右。
  • 财政: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。赤字率拟按3%安排。
  • 住房: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,解决好新市民、青年人等住房问题。
  • 政府投资:2023年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.8万亿元。

值得注意的是,相比往年,今年《报告》中涉及房地产相关的内容更加精简(仅有77个字),往年必然提到的“房住不炒”也只字不提。

这意味着什么?不禁令人浮想联翩。2023年不提房住不炒,是不是就代表着高层要加大力度,鼓励大家买房,降低购房门槛,加大购房杠杆?楼市就要回暖了?

NO.1

楼市的发展信号


3月5日,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,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代表国务院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。他用了不足百字来定调2023年房地产相关工作:

一是在“保障基本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”中提出,加强住房保障体系建设,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,解决好新市民、青年人等住房问题;

二是在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”中提出,有效防范化解优质头部房企风险,改善资产负债状况,防止无序扩张,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发展;

三是在“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”中提出,今年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.8万亿元,加快实施“十四五”重大工程,实施城市更新行动。

如此看来,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确实没有出现房住不炒,仅仅在五年回顾经济发展中提及。

过去几年,“房住不炒”一直是房地产调控的主基调。2018年,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“房住不炒”,坚持“房子是用来住的、不是用来炒的”定位,然后在2020年,2021年,2022年的政府报告中都有提及该关键词,唯一一次没有提及的是2019年,但2019年提到了稳步推进房地产税立法。

《涂装新视野》认为2023年之所以没有提到房住不炒的原因可能有以下三方面:

一是,因为2023年整体的定位是恢复以及稳增长,而房地产的定位又是经济支柱,所以对于2023年的楼市更多的是怀柔政策;

二是,因为楼市本身就处于低迷期,很多城市包括二线城市虽然放开了限购,降低了首付和利率,但这依然难以掩盖当下投资房地产风险较大的事实;

三是,因为近几年房住不炒已经深入人心,并且在二十大里面也已经强调过了,还是要坚持房住不炒的定位。

所以,整体总结下来,两会未提房住不炒是好事,说明该定位已成为住房基本制度和长效机制的基本遵循,无需专门强调,并不代表楼市要恢复了,再来一波上涨。

NO.2

楼市回暖众望所归


但从政府报告层面上分析楼市是否会恢复,是否会回暖,或许有些片面,毕竟市场还是要站在经济发展层面去看。

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,笔者想先理清一下市场的信息与期盼。

“大疫三年”后有一种共性的情绪格外强烈,那就是各方都寄望于楼市回暖,至今仍未消散。

这也无可厚非,政府保交楼、风险处置是刚性任务,唯有市场回暖了,这些艰难的任务便迎刃而解;金融机构也期盼着楼市回暖,这样暴雷风险便降低了,坏账烂账的压力也没那么大了;

对地产行业上下游而言更是解脱,能在2023年过得舒心一些,无业务可做的供应商,高位站岗的投资客,靠“带货”生存的自媒体等一众都在盼着市场回暖。

当政府、银行、开发商、上下游、居民部门都希望楼市回暖,形势就明了了,不回升都难。

看待事物有两怕,一是在喜悦中过于乐观,而是在悲伤之际过于悲观,居安思危也是同一个道理。

NO.3

春意渐浓成为现实

在众人的期待下,春意渐浓成为现实。

房客摩肩接踵的视频,盖满“售罄”印戳的销控表,“累并快乐着”的文字配上售楼处定位……这是今年2、3月份的房地产从业者的朋友圈,纷纷敲锣打鼓地告诉潜在客户:市场回暖了。

中信建投研报显示,TOP20、TOP50、TOP100房企的2月销售同比增速分别为134%、113%、98%。国企、央企引领回暖行情。

龙湖地产也用一组数据展示“春”来了:北京在售的多个项目2月到访量环比提升50%-90%不等,“置业顾问经常接待至凌晨才收工,同一套房有多个客户抢购”;成都市场一改此前的冷清,2月销售环比提升150%。

一位头部房企营销高管解释,2月销售数据向好是意料之内。客观上因为春节假期在2月份,叠加过去积压的需求释放、房贷利率下调等政策利好影响,客户来访量明显上涨,并不代表楼市已经真正回暖。

回过头来看,“楼市回暖”是障眼法,还是长久发展态势,的确值得我们认真思索一番。

NO.4

回暖可持续吗?


相比与房企注重打消购房者者顾虑,提振信心,我们应该更关心这轮楼市复苏能否持续。

客观讲,疫后这波反弹,有预期提振的因素,但主导因素还是滞后需求释放,包括滞后的刚需和换房需求。

下半年呢?明年呢?靠滞后的需求,靠改善需求,很难托起楼市。需求端纾困的边际效应在减弱,关键要看资产价格能否企稳,这是增量资金进场的核心指标,也是修复市场信心的关键。

01

回暖呈点状分布,并不是全局发展趋势

原本就不差的城市起来了,集中在北上广深、长三角个别城市,如杭州、南京、苏州、宁波以及成都、合肥。而武汉、重庆、昆明、郑州等城市“体感”依然很寒。


所以从感受直觉大体的结论是:经济越是强劲的城市,楼市恢复的越快,北上广深和强二线城市已经回到了热的阶段。

弱二线及以下的三四线城市楼市依然惨淡,而且至少目前看不到回暖的苗头

对多数城市,上半年基本都能在2022年的历史低位上修复,但势头比较弱。

当然,这也符合最基本的常识,经济强的城市本身产业就多元化,抵抗经济周期和产业周期的韧性更好嘛。城市是如此,城市里的老百姓收入和经济状况当然也是如此咯。

02

资产价格不能稳定,后续动力不足。

新房市场价格虽然出现了企稳迹象,但二手房价格还在下跌,存量资产市场还是很虚弱,市场没有形成“未来资产”会溢价的预期,对于增量交易的情绪就很低。


有个信号值得关注,即总价200万元以下的二手房挂牌量大涨,但成交涨幅不明显。

也就是说,我买了房子,它会形成存量资产,这个资产未来能有可观的现金流吗?这个资产在未来能顺利交易得出去吗?

这些都将直接影响购买者的心理,没有人买房,楼市回暖也就成了“理想”的存在。

03

金融杠杆已到达极致,回暖后续的钱不到位

资料显示,我国居民房贷规模已经达到了38.8万亿,与2008年相比已经增长了10倍,国内居民金融杠杆在快速增长之后,已经达到了极致,未来继续加杠杆的空间已经不大。

而房地产是个消耗品,需要大量的金钱。目前来看,还未看到这种大手笔的救市资金、新鲜血液,楼市的主体,还是原有的“玩儿家”。

不管是开发商、地方政府、购房者、炒房者,银行等,资产负债表都受到了损伤,市场上兜售的资产包、土地、存量房,非常多,靠原有主体,很难托起来,楼市还需要一个休养生息的过程。

“只有等到更多民企有钱进入土拍市场、拿了地,才是市场真正回暖。”因此,后续市场回升的动力,楼市能否持续回暖有待观察,3月份以后的市场表现也要看政策变化。

所以无论是从市场情况还是从政府报告来说,楼市是回暖了,但是回暖的可持续力度都不够强劲,涂料行业谨小慎微、勒紧裤腰子过日子还得持续。